进入取暖季,清洁取暖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保定等地出现民用燃气限购问题,家里温度上不去,有的居民不得不买烤火炉取暖。文章剖析了当地出现“气荒”原因,反映出个别地方购气难、取暖难的问题。
自2017年国家大力推动清洁取暖工作以来,清洁取暖对所在地PM2.5平均浓度改善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贡献率均达1/3以上,不仅让群众告别了烧煤导致的烟熏火燎,也让蓝天白云不再奢侈。然而,在推进清洁取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政策执行“一刀切”、气源不足、供暖费用过高等问题,个别地方暴露出的教训令人警醒。本文试图予以分析研判,为各地做好清洁取暖工作提供参考。
近年来,有关清洁取暖引发的舆情有哪些?各地在推进清洁取暖过程中暴露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2017年末,由于部分地区清洁取暖工程改造未能如期完成,加之北方地区“气荒”警报拉响,一些地区老百姓取暖受阻。原环境保护部紧急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针对供暖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原环境保护部抽调2000多人对涉及煤改气、煤改电的2.5万个村庄开展供暖督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2019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南营村挨家挨户把村民家中的炉灶用水泥封住,不许村民烧柴火做饭以及烧煤取暖,以免污染空气,引发舆情。
2021年,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区古城政府因禁止烧柴、封堵炉灶等极端手段,导致部分老人和困难群众挨冷受冻从而引发舆论关注。山西运城一份“80多岁老人违规用吊炕取暖”的通报也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因禁煤区内不许露天烧炭烧柴,当地对两名老人的吊炕进行了封堵处理并拆除了烟囱。即便乡政府工作人员送去了电暖器代替,但老人因为电器不安全,晚上选择关掉电暖睡觉。
△山海关古城一居民家中炉灶被封堵,图片来自央广网
此外,电费也是困扰百姓取暖的问题之一。有居民反映,相比烧煤取暖,电取暖费用要贵上近一倍。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显然是不小的经济压力。
相关舆情信息在网络出现后,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相关部门都立即做了回应和整改。生态环境部组织调查了解情况,督促地方进行整改,对特殊困难群众进行重点帮扶。
自清洁取暖工作推动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每年都在组织开展清洁取暖改造落实情况和群众温暖过冬保障情况的排查,并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平台等投诉渠道,了解地方在推动清洁取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一些地方出现的简单粗暴、“一刀切”等行为,第一时间组织调查核实,并责成地方迅速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现在又到取暖季,建议各地不妨提前开展供暖情况检查,针对可能存在的供暖不充分、不及时等现象,及时开展冬季取暖检查,确保温暖过冬这一底线。
要重点关注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的取暖情况。定期组织取暖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确保用电、用气安全。同时,畅通取暖问题反馈渠道,鼓励居民反映相关问题和困难,对于群众诉求要及时予以回应,避免线下问题转化成线上舆情。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应与群众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
确保群众清洁取暖,保供的“供”尤为重要。那么,今年的“供”到位了吗?天然气供应准备如何?
事实上,今年的清洁取暖保障工作早就提上了日程。针对可能会出现的“气荒”、采暖费用过高、补贴不到位等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提早部署落实,全力保障今冬供暖。
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今冬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发改委表态,将确保民生用气充足稳定供应、用气价格基本稳定,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上游供气企业加大增储上产力度,尽可能增加冬季高峰期国内天然气产量,保障整个供暖季特别是高峰保供的需要。
发改委已组织各地和供气企业全面签订供暖季合同,供暖季期间将持续督促合同严格执行,按合同保障供用气秩序稳定。
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多个能源企业已经火力全开,确保今冬能源稳定充足。中国石油表示,已落实采暖季天然气资源量超千亿立方米,塔里木油田加快增储上产步伐,提前编制冬供方案,今年已投产天然气新井22口,新建天然气产能18亿立方米。在海上,中国海油持续加快建设海上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今冬明春将有约80亿立方米的海上天然气通过海底天然气管网和智能配气系统源源不断地注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底气”攒足了,补贴资金都到位了吗?
不久前,《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发布,要求各地按规定尽快将清洁取暖补贴资金拨付到位,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运行、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情况,精准施策,体现差异,并向农村困难群体倾斜。
在近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也再次强调:清洁取暖工作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原则,将加强调度抽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未立先破”等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的突出问题,对涉及清洁取暖的投诉,及时调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现场核实,督促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清洁取暖、温暖过冬。
清洁取暖工作要防止政策“一刀切”,要实事求是,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循序渐进出台相关政策。同时,清洁取暖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供暖方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尤其是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应该大力开发绿色能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接受媒体专访时曾提到:“针对清洁取暖,单项政策较多,建议政策鼓励能集成推进。把农村的清洁供暖与建筑节能改造和光伏建设结合在一起,给予农村光伏供暖更多支持。农村用光伏发电,白天的时候光伏发的电大部分自己消化掉,晚上用电网的电,电网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白天多出的电又可以上网卖出,这样电量基本平衡,同时大幅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建议对农村光伏建设提供优惠的金融政策。以前是送热泵或者送炉子,现在可以把光伏建设、建筑保温和电气化供暖等打包在一起,给予贷款优惠或者补贴,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村可持续的清洁供暖问题。”
今年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绿色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优先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热、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利用生物能、地热、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为主的清洁供暖新模式。
随着各种清洁能源的广泛利用、供暖技术的更新推广,供暖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
在山东海阳,山东核电在国内率先启动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与实践,助力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日前,“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正式启动今冬明春供暖,作为我国最大的核能供热项目,“暖核一号”的供热能力占目前全国核能供热总能力的92.8%。
△海阳核电鸟瞰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海阳率先实现核能供暖之后,国家电投东北公司在大连建设红沿河镇核能供热项目,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热落地示范项目。此外,国家电投东北公司还同步开展了太阳能、地热能、电能与储热技术相结合的多能互补、分布式等新供热模式研究,计划明年陆续组织实施。
吉林省延边州采用空气能供暖也是一大特色。空气能供暖,具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经久耐用、供暖稳定的特点,与传统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相比,空气能热泵热效率高,消耗1度电能从空气中吸收3度电才能产生的热能,节能效果好。截至去年11月,空气能供热已经在延边州使用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用空气能替代燃煤供热改造工作已经完成192万平方米。
△图片来自央视
在银川,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实施了“光伏+储能+电采暖”项目并网运行。在供暖季,将优质的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电能,驱动电锅炉供暖,其余电能转化为热能存在储能装置中。雨雪天气时,该系统利用峰谷电价政策,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使用电锅炉,将热能储存在相变储能装置中。非供暖季,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发电,解决了非供暖季配套变压器闲置的问题。
清洁取暖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精准规划,提前布局、稳步推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各项配套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让百姓过上“绿色暖冬”。